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六章</p>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p>
宁和三十八年,戚思的雁阁几乎在大渝的各个城郡都设立了分部,就在雁阁名扬的同时,众人也将目光汇集在从未露过面的雁阁阁主身上,对其身份的猜测众说纷纭,其中种种离谱的猜测传到戚思耳里,皆是被他一笑听之。</p>
世人猜不出他的身份,便转移了方向,到是给他取了一个风雅的名号——‘清书公子’。</p>
这个流传于世的雅号起因也是偶然。</p>
有一位京都书法大家,性洒脱喜游山川历人情风俗,曾在野城驻足,友人相邀入雁阁围院的酒肆听曲,这位大家初踏门槛就一眼盯住了眼前的屏风,那屏风上画的是从迷楼高眺的野城之景,最妙的还是画侧题的那首诗,细看笔法有‘大渝第一书’之称的杜老的卿宫体之骨,再看题诗的内容,这位字痴当即大赞其文笔有‘流风回雪’之姿,问了领路的小厮墨宝出自何人之手,答是阁主亲笔,才知这阁中的大半题字皆是出自这位神秘的雁阁阁主之手,这位京都大家赞叹不已,其赞美之言便一传十、十传百,慕名而来观字的人渐多,这些大家之中便又出了句‘犹之惠风,荏苒在衣’的评价,从没露过面的戚思被这群文豪大家私下一定夺,便得了个‘清书公子’的雅号。</p>
戚思的一手字非常的漂亮。</p>
他在宫中虽为二皇子顾均的伴读,但却与皇子同师,时任太傅的晏云凡的政论课、翰林学士等集大成者的文论注疏、甚至是杜老亲自指导写字,那一手字自然是不容置喙。</p>
当年戚巍从一介布衣入仕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其夫人还与当朝皇后同出陈家,威德帝心中自是猜忌,但戚巍在相位确实做了很多出色的功绩,他甚至把自己的长子送到边疆做个小兵,威德帝手中没有戚巍的把柄,即使戚巍把自己剥开的再清白,他依旧难安,便下了一纸诏书招了戚巍幼子戚思入宫,作了牵制。</p>
七岁那年戚思初次进宫,那段印象在他脑海里模糊不清,只记得母亲抹着泪看着他被抱上马车,还有偷偷掀起马车帘一角瞥见的红墙琉璃瓦。</p>
但是戚思仍记得,到了皇宫的第一堂课,便是杜老教习字,杜老十分严苛,执笔一错便是一板,坐姿不端又是一板,笔画力度不够再是一板,那堂课下来,戚思的左手直接肿了起来,他却一声不吭的收拾完自己的笔墨纸砚,再收拾了顾均的。</p>
顾均比戚思大一岁,但是个子却比戚思高出一个头,他站在一旁看着戚思收拾桌上的纸墨,他看着自己这个新来的陪读,突然的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他也挨过杜老的板子,但他就算是挨了一板都能跑到母后那里哭闹半天,但他这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伴读一堂课挨了不少板子却不哭不闹,还能收拾完两人的东西。</p>
“你手痛吗?”</p>
顾均忍不住开口,没想到戚思就像受惊的小鹿,抬头慌张的看了眼他后,又低下头叠宣纸,轻微的摇了摇头。</p>
顾均只看清了那双凤眼,觉得湿漉漉的很可爱。</p>
“这个给你,我每次挨了打就捏着这个,一会儿就不痛了。”顾均想了想便把腰间挂的那枚玉佩取了下来,轻轻拉着戚思挨了打的那只手,把圆形玉佩放在他的手上。</p>
沁凉温润的玉,缓解了手上火辣辣的痛。</p>
“谢谢二皇子。”这次戚思抬起了头,顾均才看清那双凤眼下有一颗小巧的痣,缀在左眼的眼尾下。</p>
顾均没有讨要那块玉佩,戚思也没有还给顾均,而是私心的藏起来,小心的放在了母亲给他的小锦囊里。</p>
戚思自从第一堂课挨了杜老的板子后,就再也没有挨过打,戚思十岁时,杜老已经非常赞赏这个学的很快的孩子,甚至还会私下开小课指导他写字。</p>
杜老自认最出色的弟子便是戚思,只可惜杜老在戚思十二岁时便高寿离世。</p>
那这笔杜老称赞过的字,自然是好极。</p>
从宁和三十七到三十八年,这两年时间,戚思四处建造与收纳经营人才,让他几乎在雁阁这套体系上砸了一座令人瞪目结舌的金山,最初钱一笔一笔的投进去,却连个泡都不起,直接让季叔投的咬牙切齿,也看的晏云凡阵阵惊心,但是戚思还是面不改色的往里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