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亦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20 世纪80 年代,鄂尔多斯高原上深深烙着贫困的痕迹。你在山坡徜徉着,有时你的脚下会冒出缕缕炊烟,你这才感到你竟然踩在了山民的窑洞顶上,在这样的蛮荒之地竟然还住着人。</p>
顺沟望去,有树、有星星点点的梯田,你会感到鄂尔多斯人生命力的顽强和生存的艰辛。据说,联合国官员和世界银行的官员来准格尔山地考察时不断地讲:这里不适宜人类生存。</p>
实际上不用外国人讲,鄂尔多斯人更清楚,砒砂岩地区的确不是人住的地方。但不在这里住,又往哪儿住呢?</p>
我曾采访过一位住在山沟里的准格尔老人。他叫王二棉,他的事迹是用澄泥造梯田,收成还不错。别人盼下雨,他怕下雨,说:“雨大了山水刮得不行。就是看天让吃不让吃哇。”</p>
王二棉一家在这山沟里过得是有一天没一天的凄惶日子,我问他为什么不离开?找个平展的地方过日子。</p>
王二棉对我讲:“我不知道北京好哇?东胜沙疙堵(准旗旗府所在地)好啊?我得去的了哇?我这辈子没啥,就看娃娃书能读成甚,能跑闹进城里不?”</p>
跑闹进东胜城这样的盟府,成为一个城里人,当时,这是住进山梁上沙漠内的农牧民最大的愿望。在他们的眼中,住在盟府县城的人就像住在天堂内。农村牧区的后生、女子钻天打洞,就是想进城,落个城市户。那时光眉俊眼、漂漂亮亮的农村后生,专找城里长相平平的姑娘,只为的是在城中落户找个工作。</p>
城内的大龄青年、中年老男人、残障人士,总是能找个漂漂亮亮、年轻貌美的农村姑娘过日子。姑娘不图别的,就图男方是个城市户。</p>
这是20 世纪80 年代初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爱情故事……改革风南来,为了让鄂尔多斯的青年干部开眼界、见世面。鄂尔多斯曾组织过部分旗乡的团干部去深圳等发达城市参观。大城市的俊男靓女们,衣着时尚,提拎着双卡录音机招摇过市,满街都是邓丽君的歌。</p>
沿河某乡有位团委书记,参观一路上只默默地念叨一句话:“咱是瞎活了、瞎活了。”</p>
他从深圳参观回来,连家门都没进,直接跳进了黄河。</p>
外部的精彩世界,让人们感到对家乡贫困的绝望……物极必反。于是,鄂尔多斯人对城市的向往和所处的严酷现实,最终变成了无奈的反讽。</p>
那个时期,鄂尔多斯的酒桌上出现了杨三唤进城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