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于是布防,善于野战的廉颇,开始于丹河以西的空仓岭一带设置了第一道防线,在浩山南麓与北麓构筑了二鄣城作为空仓岭之后援,形成犄角之势。然没料到,秦军来势异常凶猛,几次交战下来各有胜负,但廉颇始终占不了上风。没多久,秦军利用两翼快速奇兵**了出击赵军的后方,迅猛抢占下西壁垒,截断了出击赵军与其营垒的联系,构成了一层狼形包围圈。</p>
眼看招架不住如狼似虎的秦大军,又屡屡被动挨打,屡屡败退,廉颇只得依据自己极富的实战经验,老谋深算,明知此时秦大军士气正旺,战力强盛,决不能再与之正面硬拼,非得保存实力以伺机后发制敌。于是,廉颇再未组织抵抗,改变原有战略,迅速地撤回到丹河东岸的沿山一带,依靠有利地形,借助天然水道,加固构筑纵深主体防线,遂成为长平关第二道防线,通过独有的水宽谷深的丹河屏障,更有大粮山、韩王山两大制高点,可鸟瞰数十里丹河两岸,所有敌方动静,如指囊中。这样,只要固守住丹河一线,与秦军打持久战,消耗其战斗力,拖垮其意志力,才能寻找到战机再发力歼灭之。</p>
真就如意算盘,廉颇果然坚守住丹河不失,秦大军亦不敢蹑足上党,更不得接近邯郸。廉颇则充分占据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致使赵秦两国大军对峙了一年有余,从而让实力强而急于战的秦军主将王龁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过丹河一步。</p>
然对于如此固守,赵孝成王却甚为不满,连连埋怨,甚至恼怒廉颇保不住城池,夺不回上党,总是在丹水东岸消极应战,便几次三番遣重臣郑朱前去指责廉颇,催促廉颇赶紧主动出击,尽早地赶走秦大军。</p>
其实这不满与怨怒,亦是出于赵孝成王的苦不堪言,若一直继续与秦大军相持下去,明显自己国力已是不堪重负,财力逐渐不支,尤其粮刍储备开始捉襟见肘,再要向邯郸富商借贷,那怨声载道不说,恐怕将无能为续了,而伸手朝向左邻右国初次借粮,又羞赧启口,即使启口亦恐未必能如愿。因而,战事再长期消耗下去,对赵国真的非常不利,凶多吉少。到现在,放在赵国面前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撤军,放弃上党郡,然耗费这一年多时间,耗费这多人力物力,放弃简直划不来,更主要是,一旦放弃,其后果更不堪设想,必危及至国都邯郸,那将是亡国啊。所以,事到如今,赵孝成王不能撤军,其次僵守避战亦不行,那恐只有选择另一种积极办法,就是主动出击,寻求战略决战,以达全胜。</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而老将廉颇,却依然我行我素,任凭赵孝成王如何怪罪,他就是仗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坚守壁垒不出兵,这就使得赵孝成王更加恼羞成怒,有意要将廉颇调遣回来。</p>
此可是十万火急,临阵换将,大忌也。相国平原君很明白这一点,最主要是赵国没有比廉颇更能的主将,可以抵挡强秦的虎狼之师。</p>
今日上朝,平原君就是想阻劝赵孝成王千万不要舍弃廉颇,得给予他信任,相信老将军一定能守胜秦军,天知晓,战场情势,欲速则不达,多给廉颇点时间,以便寻找致命一击,彻底打败强秦。</p>
此时的平原君,登行在王宫的台阶上,一格一格昂首往上走,明显吃力,更显忧心忡忡,已然没有了刚才站在台阶口的器宇轩昂和那感觉高贵的心情。</p>
长平关战争确是他平原君的心痛,想起自己同意收受上党,似有内疚之感,不说引火烧身,起码亦是惹事上身。但细细想来,平原君认为并无过错呀,即使赵国不接受上党郡,秦昭襄王依旧会对赵国发动进攻,暴秦可是一直虎视眈眈,亡我之心不死啊。早有消息来报,秦昭襄王采用了丞相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已计划先打魏国,再打han国,最后攻打赵国,可见,暴秦的虎狼之心始终没变,故秦赵之战亦就必然成为早晚之事,尤其一旦得到han国拱让的上党郡,赵国或许照样会面临秦国大军兵临城下的态势,战争恐依旧难以避免。</p>
平原君心知肚明,上党郡对于赵国的战略位置不言而喻,能不费吹灰之力得上党十七城,他觉得这是上苍送给赵国的大礼,怎能不要?只有拥有上党郡,赵国的防护就会更加牢固,赵都邯郸之前就会多了一道天然屏障,还有无论防秦还是攻秦,长远看都是有利赵国的。秦昭襄王鲸吞天下之心人尽皆知,han国要亡了,下一个必是赵国,如若上党被秦占据,那么赵境甚至赵都都无险可守了,直接就面对秦军的巨大威胁。反之,依靠上党,赵国可以作为坚固屏障,阻止秦国进犯。但平原君万万没想到,秦军上来攻势过猛,势如破竹,瞬间便夺取了上党,快速便压进了长平关,接下来就是直接威胁到国都邯郸了。</p>
然不可惧怕,生死存亡,我赵国只要有一世英名的常胜将军在,定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平原君决不相信廉颇阻挡不了秦大军的野蛮进攻步伐,亦相信大将军甚至有可能一举歼灭强秦,直至反攻秦国。</p>
相国平原君一路想着,登上了高台,自信心陡然倍增,昂首阔步走进了至高无上的王宫政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