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赵孝成王听后心中大喜,忙召来平阳君赵豹进宫商议:“国舅公,冯亭欲将上党十七座城池献我赵国,您以为可以接受否?”</p>
赵豹一听,毫不犹豫地回道:“大王,不能啊,自古圣人就把无缘无故的利益看作是大的祸害,现在我赵国平白无故地获得这十七座城邑,臣以为定是祸害,不是福也。”</p>
赵王紧一皱眉头,甚为不悦地道:“祸害?国舅公,这可是上党臣民被寡人恩德感召,自愿归顺我赵国的,如何就说是平白无故呢?”</p>
赵豹连忙与赵王分析道:“大王,秦虏举兵蚕食han国,上党已然成为它的坐收之利。冯亭私下奉献十七座城池,根本目的是想嫁祸于我赵国啊。现在,秦虏费尽力气,而我赵国却坐收渔翁之利,那秦王会如何想呐?此时若贪图顺手利益,可不是要招来一场战祸吗?况且秦虏势力强过于我太多,自商鞅变法以来,奖励耕战,军功授爵,又以牛力耕田,水道运粮,士卒均都视死如归,一切政令畅行,无人能敌啊!我赵国千万千万不可接受,千万不能与秦虏交战啊!请大王三思,慎重明断哉。”</p>
赵王越听越显愠怒之色,拉下脸来忿然道:“我赵国实力尚不在秦虏之下,国舅公为何长他人威势,灭自己壮气。好了,不用说了,要知道,寡人以往动用百万雄兵,鏖战多年都未取得一座城池,而如今,寡人可以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能获得城邑十七座,你说,何故不为呢?”</p>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p> </div>
于是,赵孝成王不再理会平阳君赵豹的劝阻,又赶紧急急地召见相国平原君进宫商量此事。</p>
平原君一听,甚是幸喜,恭贺道:“大王,好事啊,以往我赵国连年动用大量兵力,亦不见获得一城一池。如今,能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坐收十七座城池,这岂不是大喜事吗?大王,可千万千万不能错失这等甚好的机会呀。”</p>
一拍即和,赵孝成王大喜过望,道:“相国,正合寡人心意,善。”当即,赵孝成王便命平原君亲自前去han国上党接受城邑。</p>
然这下可好,不免惹脑了原本就霸道的秦昭襄王,同时,秦国朝野亦被震怒愤慨。于是,为了夺回上党郡,秦昭襄王颁发了死令,决计倾举国之军事能量,发兵攻打赵国,剑锋直指都城邯郸。</p>
一看,平阳君赵豹所言的战祸果然来了,而且来的如此之快,着实令赵孝成王措手不及,心慌意乱,赶紧地召集朝廷大臣紧急商议对策,该如何守住上党,还有就是派谁去镇守?</p>
平原君赵胜最先想到的当就是廉颇,然他一时又有所顾虑,想老将军年事已高,精力殚尽,便又考虑年富力强的乐毅与田单,可一想他等都属外姓,不一定会竭尽全力,于是试想着用贵有宗室血统的赵牧或赵括,但又感叹俩人显得太年轻,没有多少战斗之经验,再是,赵牧人还远在边塞抗击匈奴恐难以归返……思前虑后,最终抉择,平原君还是力排一片“廉颇老矣”的反对之声,竭力陈述老将军的赫赫战功与军事智慧,力荐廉颇担当长平关的主将,毕竟老将军有着丰富且战无不胜的经验与旷世英名,当保障胜利理应成十之八九。</p>
赵孝成王亦曾思前顾后,考虑再三,还听取了几位重臣的不同意见,对于选用廉颇,原本不是主选,更是犹豫不定,然见相国平原君鼎力看好,想想亦是,如今尚能与强秦抗衡的亦就只有老将廉颇了。一锤敲定,赵孝成王最终便同意遣大将军廉颇披挂上阵,立马赶赴上党去应战强秦大军。</p>
廉颇欣然领命,不敢怠慢,立即统率二十万大军日夜兼程赶往上党。可那曾想,大军才到达长平关地域,就碰上了丢盔弃甲的冯亭残军,正带着大量难民朝邯郸方向逃亡。</p>
无奈,既然上党已落虎狼之口,大将军廉颇只得停驻在长平关,准备以此为主战场,沿丹河两岸南北三十里、东西十余里地阻拦汹涌秦军,这便或许是久经沙场的睿智军事家的明智选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