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独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张无忌说:“你们听过这个曲子没有:</p>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p>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p>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p>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p>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p>
哀哉可怜!”</p>
鹿杖客自从得到鹤笔翁的启发痛打常遇春之后,就已经得到了一个“左右护法”的回报,认定了“拍马屁”的效果,他拍手叫道:“教主好文采啊!”</p>
张无忌拜拜手说:“这个曲子……”张无忌本来想说不是我做的,忽然又想到,这个曲子应该是还没有被原作者做出来,甚至曲中的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呢!</p>
这首《醉太平》一曲中所说的“开河”是指黄河在至正四年(1344年)接连决口,泛滥成灾。拜古代**悲剧的社会保障能力所赐,广大灾民不得不“人吃人”。为了消弭黄河水患,元朝丞相脱脱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才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而“变钞”是指在治理黄河的前一年,也就是至正十年(1350年),为了筹集河工等费用,一毛不拔的元朝**不是拿出自己的财政储备,而是采取了变更和滥发纸钞的方法,造成了“钞买钞”的经济局面,给了民间经济致命一击,具体情形可以参考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夕蒋记国民**恶性发行的法币、金圆券。结果,这两件事情被明教刘福通、韩山童利用,以“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口号,发动了起义,从而拉开了元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就是所谓的“惹红巾万千”。</p>
而眼下,还是至正六年(1346年),“开河”已经发生了,“变钞”还是没影的事情。</p>
当然,张无忌对众人解说这支曲子并不能如此这般的直言不讳,而是继续用“分析”来敷衍众人的疑问。</p>
鹿杖客、鹤笔翁、常遇春等人虽然半信半疑,但是也基本上接受了张无忌的说法。</p>
鹤笔翁还出了一个主意:“教主,我们不妨先将这支曲子传播出去,以待将来事情一一应验的时候,教主登高一呼,天下豪杰必定云集景从,响应教主的号令。”</p>
张无忌是想当皇帝的人,剽窃他人的文学作品对于当皇帝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他是不屑于去做的,但是如果这个文学作品是“谶记”那就不一样了。</p>
所谓“谶记”,即谶书,意思是记载预言应验的书。东汉王充《论衡实知》:“孔子将死,遗谶书曰:‘不知何一男子,自谓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牀,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p>
“谶记”这种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次数不算少了,很多都堂而皇之地记载在史书上,如秦朝的“亡秦者胡也”,如西楚霸王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西汉的“汉高祖斩白蛇”,如东汉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如唐朝的“唐三代后,有女主武王”,当然还有最有名的出现次数最多的“十八子”等等……</p>
至于历史上假造符命、祥瑞的更是不可胜计,就连陈胜吴广起义也要假借“篝火狐鸣”的手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