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看南风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风干牛肉可以提供高热量,一人携带的数量可以吃十天左右,而且不需要额外配备后勤保障人员。</p>
相反,消耗更大的是马匹需要的草料,毕竟它们可不能吃牛肉干,而草料也不可以压缩。</p>
匈奴与凤吾国对阵的时刻,李彧是最忙碌的人,倒不是因为战争的结果,而是他再为调动这么多人而费神。</p>
凤吾城内有数万平民,数千士卒,城外的匈奴有数万骑兵,要是按照1:1的比例应召群众演员的话,是真的要命。</p>
五六万人啊,光是管理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万一出点差池就要了亲命,而且这么多人几乎等于一个乡镇,想不出问题也不可能。</p>
以当前一名群演30-50的价格来算,四万人就是200W打底,以一辆大巴车装50人计算,光是车辆就得800辆,足够排出去好几公里。</p>
至于其他的麻烦就不一一列举了,例如吃饭,睡觉,化妆等等。</p>
所以,1:1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李彧这里是绝对不可能的。</p>
要说华夏电影史上动用群演最多的应该是2006年老谋子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当时请到了两万人,而且还动用了部队。</p>
军人讲究的就是令行禁止,最好管理不过。</p>
如果可以李彧也想这么搞,但不行,隔壁的事情还没平息呢,称得上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给李彧两张脸也不可能在当前的阶段借到大量的军人。</p>
人海战术的可操作性基本可以否定,于是就需要找一种替代的方法来完成拍摄。</p>
想要尽量减少群演的数量,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弥补,例如多机位拍摄。</p>
白天正常拍摄,结束拍摄后的李彧就拉着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开会,最少两个小时,最多到天亮。</p>
定下了只动用两千群演,其中有五百人是从部队协调的,这点面子还是有的,毕竟剧组是跟咁肃正服合作。</p>
而且李彧的名气注定了这部电影上映后,这片拍摄地就会被世人注意到,很有可能带动这片旅游区的经济发展。</p>
其余一千五百人就是普通的群众演员,光是负责协调各个环节的副导演就高达十几名,其他的幕后人员更是多到不计其数。</p>
人数缩减到几十分之一,但成影效果却不能打折扣,本次拍摄动用了12台机器同时拍摄,其中包括3台航拍设备。</p>
然后将不同机器拍到的远景画面融合到一起,从而制作出千军万**‘假象’。</p>
而且还有另外的一种辅助手段,那就是特效,逸阳旗下的巧夺天工可是当前华夏圈内首屈一指的特效团队。</p>
尤其是与国外团队的数次合作,让他们学(偷)习(师)了不少技巧方面的东西。</p>
这一次的谢武也动用了对他来说还不算熟练的可视化预览的技巧,尽量在拍摄前就可以让李彧知道电影的雏形,让他心中可以规划。</p>
特效的存在有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用处,那就是骑兵冲锋必然是要困于陷阱的,电影中的他们的结局已然注定,但现实当中绝不可以,甚至最好连伤都不要。</p>
这就是谢武的工作,真正的战马前冲,然后栽倒,‘骑士’也是跌落在地。</p>
不同的是战马上的骑士不是真人,而是以人体比例制作的模型,然后通过特效技术将这些模型替换成真人。</p>
话题一转,回到凤吾城上。</p>
胡车上的白羊王没有命令安营扎寨,而是直接下令发起攻击。</p>
二百人的军伍儿郎穿着简单的动物皮毛鞣制成的“铠甲”,或持马鞭,或持弓箭,或持利刃的他们在副导演的一声令下,呼啦啦的冲向凤吾城。</p>
整个凤吾城外的两侧,铺着数条滑轨,随着兵马动,滑轨上的摄影机也在动力的辅助下全力前行。</p>
极速前行的运动,展现出的马匹的健壮肌肉,重重的马蹄践踏在地面上溅起的尘土飞扬。</p>
每个男人都有过仗剑天涯梦想,而在此刻是最接近这一梦想的时刻。</p>
现在的这个年代善骑**并不多,即便军人也不需要这个技能。</p>
即便在这个接近大草原的地带也不可能招募到太多的骑民。</p>
总计只有二三百人的善骑者,骑着马匹从镜头前闪过。</p>
到达规定的目的地后就从侧面再回到原地,等待着大军集结,然后在冲锋一遍。</p>
只有数百人的骑兵冲锋就让在场的绝大多数男人的头发发麻,浑身颤抖,但内心火热。</p>
这就是古代的战争力量。</p>
这是整体的戏份,为了尽量不出现纰漏,摄影机一般是对着马匹的身体以下部分拍摄的。</p>
一条条有力的马腿从镜头前奔腾而过,让人无法分辨到底有多少兵力。</p>
而真正的要出现在镜头的演员们则在一旁的一块空地上,骑着一匹战马上做前冲状。</p>
他们胯下的马是真的,不过马下有人手里牵着缰绳蹲在地上。</p>
即不让马儿跑,又不让镜头扫到自己。</p>
就是难为骑兵了,对着对面开启大风力的电风扇表现自己的演技。</p>
这也算是一种无实物表演。</p>
然后还有各个分镜头。</p>
两三名副导演带一支小队,去拍摄两军战士短兵相接的搏杀场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