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的碧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不知是巡回医疗队的老主任“小檗碱作用强、靶向给药疗效高”的医疗方案科学,还是老中医关于“动虚火、泻”的辩证施治高明。皇甫东照因天缘巧合而得到城市巡廻医疗队与鲁村老中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很快便缓解了。再加上喝了主任夫人代表领导关怀而特意为他炒的最补肚子的五谷杂粮;吃了即将高飞的辛凤花为珍重知青战友感情而专门淘换来的红糖,--当时农村只有生孩子、坐月子的妇女,才有资格享用红糖。因而皇甫东照的身体恢复了许多。</p>
这天傍晚,连日卧病在床的皇甫东照因病情好转、体能恢复而久静思动。他一个人走走、歇歇,遛绕、徘徊到了昔日寻主任后去的苇塘边。</p>
皇甫东照抬头向空中望去,见天上往日的弯月,在他被病魔折磨的这几夜中已经悄悄的由缺转满变圆了,宛若空中悬挂着一个圆圆的白色玉盘。月亮投到水中的银色光辉,因光线进入水波出现偏折而变为长长的闪光亮带。光带在微风吹动起伏的波光粼粼之中跳跃晃动着。光带时而加宽,象载救苦难者渡过冥何的船;时而缩窄,象织女的仙袂、飘带;时而跳耀,象普罗米修斯取来的火焰。</p>
月前飘动的云,如皇甫东照心中的愁绪一样,不时翻卷着,幻现出了月中广寒宫的图象。令皇甫东照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命运。</p>
皇甫东照这次患痢疾,因给药的途径不同没有领略到黄连大苦的性味。但**这个权柄手,却再次拨弄了他的命运舵轮,让他体会到了自太姥爷以来皇甫家比黄连还苦的处境、心情。</p>
皇甫东照太姥爷的祖上是随着老罕王进北京的旗人,每年领着‘铁杆庄稼’的份银。到了他太姥爷的这一辈,就象中国烹饪史上出现划时代的‘满汉全席’一样,八旗子弟由崇尚胡服骑射转为攻读儒家文化。--满汉文化习俗合璧、古为今用了。太姥爷自然也不例外,从诗经、乐府到诸子百家,为自己打下了牢固的汉族文化功底。正当太姥爷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情,想要报效国家的时侯。非但没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且天道不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幕: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君主统治。--末代皇帝溥仪被从皇帝的宝座上赶了下来,满族人的“铁杆庄稼”倒了。太姥爷为了谋生,就了满人所不屑的**业--执鞭教书、当了“孩子王”。</p>
没有了“铁杆庄稼”,没有了皇帝老子,满族人的身份大为下降。在这无奈的多事之秋中,靠教书挣束脩的太姥爷,打破了“满汉不通婚”的老令规距,娶了个虽不够名门望族但家境堪称小康的小家碧玉为妻。--皇甫东照的太姥姥。</p>
清末民初的老百姓常说:“宁为太平犬,不当乱世人”,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平的渴望。总统的宝座走马灯般不断换人的政局后面,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战乱烟云。中国内战的烟云还没有散去,外国的列强势力又开始向中国扩张。日本关东军1928年6月3日在皇姑屯火车站炸死了奉系军阀张作霖,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日本侵华枪声响起。</p>
芦沟桥七、七事变后,本已家丁稀微的太姥爷家因战乱与经济的原因,迁回东北老家,到族中寻根认祖归宗。父母离开了“长安米贵”的京城后,留下了太姥爷孤枝靠教蒙馆挣束脩。太姥爷因人单势孤,举家投靠老泰山当了赘婿。</p>
太姥姥在自己的家中办了弄瓦之喜,千金即以后皇甫东照的奶奶。太姥爷的独生女成年后,朋友们为其与书香门第的皇甫家撺掇说和。太姥爷认为皇甫是古姓望族,不辱没自家黄带子的门楣,因而与皇甫家结为秦晋之好。婚后的奶奶将自己的私房钱(陪嫁款)拿出来,加上女婿的多年积蓄,买了一所宅院。从此,当了多年赘婿的太姥爷在自己顶门立户的家中当了掌柜的。</p>
因此,当胡同中的淘气孩子气东照,说皇甫家以前“打过幺、提过气,戏台下面溜过西瓜皮”,太姥爷听说后气得在院子里绕圈子。</p>
皇甫东照正在百感交集的时侯,感到腿发软、头晕眩,急忙将身体靠在树上歇息了一会儿。待到晕眩的浪潮退去后,他向知青点走去。</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