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郭荣说道:“主公手下武艺非凡之军将,不说数百,定然有数十,这天下,上战场的勇猛武将,更是不知多少,但天下之乱,不是缺少武艺非凡的将领,是缺少像少主您这样的有治世之才又有怜悯体恤之心的人啊。”</p>
刘承训因他这话自是高兴,但他不至于因此高兴得缺了头脑,他叹道:“如今世道,只愿有生之年能天下一统,若是如汉朝分裂,天下大乱南北分治三百余年,百姓就太苦了。只盼我当得起君贵兄之言,不负你所望。”</p>
郭荣道:“吾愿为马前卒。”</p>
昭宛走在两人身后不远,将两人的话听了个全乎,她感叹于她的主人平常话不多,但此时奉承起刘承训来简直是要没有节操了,她低着头看着路面,简直不想抬头看郭荣的背影。虽然刘承训的确挺不错的,但她觉得郭荣更好啊。</p>
不过想想郭荣的父亲也要奉承刘承训,她就接受了自己的主人如今这个样子。</p>
待要走到刘府,两人已经开始谈论唐诗,刘承训谈论近来入衙的几名贡士,说:“如今贡举,粗通墨义便选为了贡士,能作诗者几无人矣,别说作诗,便是能记住名家几首诗者也找不出几人。如今诗书大家,非是在南唐,便是在西蜀。北方乱,故而文化不兴。悲哉。”</p>
郭荣说:“待北方一统天下,天下士子归矣。少主不用悲伤。”</p>
如今虽然天下分崩离析,南唐和西蜀都国力强大,但是,被认为是正统的,依然是北方朝廷。</p>
刘承训看着郭荣道:“若是君贵兄前去应贡举,以你之才能,当是能中贡举的。”</p>
刘承训从小就通经史,不过自他知事,他父亲刘知远便已经是身居高位的一方将领了,他自是不用去考贡举就能做官。而后晋高祖石敬瑭在天福四年(939年)规定,节度使要奏荐手下官员,但是要是此人未曾任官职或者没有贡举出身,便不在奏举之列。所以要是郭荣即使要刘知远奏荐做官,他也需要有出身,不然就只能从军中熬资历。</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郭荣说:“我不过是粗通书史杂学罢了,不敢称一定能中贡举,再者,如今去汴梁参加贡举,不过是浪费时日,中了贡举,要等铨选官职,便不知要多少年。不如就在主公跟前效力。”</p>
刘承训道:“如今天下,节度掌管一地,官阙多为节度把持,朝中能够用于铨选之官阙本就少,加上每年选人又很多,中了贡举,多年才能铨选上官职做官,也是没有办法的事。”</p>
虽然刘承训自己父亲便是一地节度,整个河东地区下面的官阙,基本上都有刘知远自己把持,根本不容朝廷再派人来做官,但是,刘承训却能一语言中朝中困境,并指出问题所在,也是难得。</p>
郭荣却叹道:“朝中选人虽多,但真正有才之人却不见多少,靠走门路中贡举之人,乃是多数。”</p>
“正是如此。”刘承训发现和郭荣在事情上的观点非常相合,要是他在府中武将跟前说朝中贡举铨选之事,那那些武将,大多的意见是文人无用,根本就不用开贡举才对,这些武将打仗可以,但是却也根本没有治理天下的长远眼光,连和他父亲谈论这些也不行,他父亲也对这些事并不关心,他只关心钱粮兵士多寡。</p>
刘承训道:“与君贵兄,在下是相见恨晚。”</p>
郭荣道:“我早闻少主您博学贤能之名,只是人微寡识,不敢近前而已。”</p>
刘承训笑道:“君贵兄若是寡识,我跟前那便没有博学之人了,是你太谦才对。”</p>
河东节度使、北平王王府就近在眼前了,昭宛一路行来,听前面两人说了一路,见两人在短短时间内已经要变成莫逆之交,不由对刘承训刮目相看,她第一眼见到他坐在马上,以为他会是比较高冷的人啊,没想到这么温和,当然,最主要原因是他待她主人这么亲切,所以顿时就对他好感度上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