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纪录片番外一 (第2/3页)
冰糖松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而,历史的缺陷或许将在今天被弥补。</p>
标题砸下, 小字破碎:</p>
揭秘双子陵。</p>
16集大型系列考古纪录片全网同步开播, 3D电视端、移动端、VR端三大媒体的播放量总和瞬间突破6亿, 超过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 随着节目的进行, 这个数据还在以可怕的速度增长着。</p>
首先出现在纪录片中的是一个偏瘦的年轻人, 白白净净,一副大学生模样。他行走在一个十分平和的农村里,不时跟村里的老人用方言打招呼。</p>
随着画面的进行, 旁白娓娓道来:“小寒村是安阳县下一座看似普通的小村庄, 然而不普通的是, 这里的村民除了种田之外,祖祖辈辈还流传着另一种手艺——盗墓。</p>
“与大部分盗墓贼的胡乱毁坏不同,小寒村的村民以文化人自居,每个下洞的‘探手’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学习,才能获准‘出工’。</p>
“从前旧社会的盗墓界流传着一句话:南封北陆,不如韩氏掌目。意思是韩氏的盗墓人眼光是最精准的,摸一摸看一看,就知道是哪个年代的墓穴,价值几何。而所谓的韩氏,指的就是小寒村的村民。</p>
“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新立法严禁盗墓,村民们也就渐渐抛弃了这一传统,利用机械种植发家致富。然而,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投身于国家的考古队伍中,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们的传统。</p>
“韩秋明,就是一名中央国立大学考古系的研究生。2210年春节,他回家过年的时候,却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p>
画面上的年轻人已经穿过村庄,来到了村尽头的一座仿佛祠堂的巨大建筑里。他看着摄像头,介绍道:“这里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地方,有点像那个,墓穴的里面。这是燕初墓穴通用的四角顶,前屋高八米,仿的是燕世宗的明陵。这边是探穴铲——”</p>
镜头跟着韩秋明来到一个放满各色工具的角落。韩秋明拿起一个奇怪的半圆形的铲子,轻轻松松就往地下插了两米深,提起来圆形的一铲子泥土。</p>
韩秋明在泥土上比划:“你看,这一截泛白,然后断了,就是下面有东西。土层的深度,大概是魏末燕初。”旋即他又笑了:“不过这都是假的。每年村里的老人都要把这里的土掘开,仿着年代填进去。第一个井是燕中期的,第二个井就是我们刚刚铲的,第三个井魏朝前期,第四个井模仿的汉代土层。第五个井很少动,先秦的仿起来不容易。”</p>
韩秋明放下探穴铲,带着镜头继续向前,来到墙边的一个矮小拱门前,拿手电筒往里面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假墓’了,里面空间很大的,大墓穴套小墓穴,各个年代的样子都有,我们小时候就在里面玩。说不清什么时候造的,传说以前谁要是在墓里发财了,就得回乡仿一个差不多的墓室接在假墓上,再把以前的修缮一二。经年累月下来,建筑痕迹已经很难辨识年代了。”</p>
韩秋明带着镜头爬进“假墓”的墓门,视野一下子暗了不少,隐隐约约能够看到不同方向的甬道和墓门像迷宫一样,让人心头发紧。但韩秋明却像是回到了家的老鼠,脚步不停地朝着他熟知的方向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