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亦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是一个造梦的时代。</p>
这是一个梦想成真的时代。</p>
鄂尔多斯是我国少有的资源富足区。无边无尽的砒砂岩下,浩浩的荒漠下蕴藏着我国煤炭资源的1/6,占整个内蒙古自治区的1/2。现已探明储量为 1500亿吨,如果计算到地下 1500米处,总储量可达 1万亿吨。现在年产量不足两亿吨,但其生产规模、经营规模已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是我国首个年产过亿吨的地级市。在这里集中了准格尔煤田、东胜神府煤田、桌子山煤田、乌兰格尔煤田以及一些上规模的地方煤田。煤炭产业已经成为鄂尔多斯市财政的主要支柱。这里,天然气探明储量为 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3。世界最大的整装气田苏力格气田就在鄂尔多斯境内。天然碱、芒硝、食盐、硫铁矿、泥炭等化工原料遍布鄂尔多斯西部。</p>
资源优势如何转变成经济优势,彻底摆脱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经济格局,重新塑造鄂尔多斯的资源观,是摆在鄂尔多斯市委、市**领导面前的首要任务。他们思索着鄂尔多斯的发展,想法要把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摆进中国大的经济格局之中,借西部大开发之势,拼力为国家打造一个强大的煤炭化工能源基地。他们有这样一个宏伟的想法,是想在深圳、珠三角、上海浦东经济增长模式之外,创建一个新的鄂尔多斯增长模式,即以绿色强市、工业富市、转换资源,让资源循环流动起来,使鄂尔多斯充满生机和活力。</p>
这就是他们心中的“第四高地”:创造一个全新的鄂尔多斯经济模式。目标已定,风帆扬起,在鄂尔多斯市委、市**的领导下,决心要剥掉鄂尔多斯贫穷的外衣,带领百万鄂尔多斯人民把骄傲和梦想写满鄂尔多斯大地……他们的一句话就是:鄂尔多斯就是要走在别人前面!</p>
在成吉思汗陵与鄂尔多斯市的首府东胜区之间,东西横亘着一条季节性河流,因两岸是赤色的砂岩,蒙古人称之为乌兰木伦河(意即红河)。乌兰木伦河沿山势由西往东缓缓而过,七扭八弯,最终汇入黄河。乌兰木伦河的北岸是无边无尽的沙丘,起伏不断,沙丘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农田。河的北岸是顺势西隆的丘陵,这道遮风的丘陵有一个非常诗意化的名字——青春山。</p>
“青春山”的名字因何而起、何人所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青春山已经成为打开鄂尔多斯财富大门的一把钥匙,就像阿拉伯神话中“芝麻开门”一样神奇。鄂尔多斯市委、市**要把其打造成为“第四高地”之巅。在重新规划青春山的日子里,寒来暑往,风中雨中,市委、市**的领导带着有关部门不知多少次徜徉在青春山这片亘古荒原上,每一条沟壑、每一块沙漠都烙印着他们的足迹。他们开始请专家搞水文地质的调查,请国内外的设计大师规划青春山整体的布局。他们要在这里建设国家的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人们开始并不知道市里的领导每天往青春山跑什么?但聪敏的农民们清楚,他们生存的家园要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青春山脚下曾住过一位叫史二仁的农民。史二仁黑瘦瘦的,个子也不高,猛看上去,像往 60上奔的人,实际上 50岁刚出头。他现在和老伴住在城边上的一个移民新村里,成了地地道道的移民。打量着这个移民新村进进出出的人,你感到和城镇居民几乎没什么两样。旗里已经给史二仁他们上了养老保险、医疗统筹,每月两人能领 800多元钱的养老金。他的儿子在一家汽车维修点里当杂工,儿媳妇在旗里一家宾馆当服务员,收入还算不错,现在也住在这个移民新村里。</p>
史二仁还有个小女儿在呼市读大专,是学医学护理的。史二仁对这个小女儿充满了期望,他对我说:“花钱不怕,就看娃出来出不来啊!”他的“出来出不来”凝聚着史二仁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向往。史二仁知道了我的来意,热情地让我进屋,开口就说:“上炕、上炕。”进了屋,哪还有炕,是一个小客厅,客厅内摆着沙发、茶几、电冰箱、电视机。他的老伴正在抱着小孙子看电视,见我进来,急忙让茶。老伴问史二仁:“移民办的?”史二仁悄声道:“是个写书的。”我问史二仁:“你家原先住在青春山?”史二仁老伴接话道:“就住在山坡坡下不远,现在的 110大楼就是我家的羊圈。 ”史二仁说:“啥羊圈?是梁地。她见人就说 110是家里的羊圈,还不是想再找补点钱,想甚呢?原先只听说地底下出煤了,没想到是建新城。前些年光领导们的踪了,去还是没打住人家的踪。”</p>
我十分感兴趣地问:“你咋打领导们的踪?”</p>
史二仁笑着说:“咱瞎老百姓知道个甚?我在山上放羊得远,看见小汽车就知道是市里的领导们来了……那时,乡亲们就顺着领导们的车辙栽树苗子,领导们走到哪,树苗子就**哪,一栽一大片,管它活不活哩。栽了就朝市里领导们要钱。你想,林地与荒地价格能一样?”</p>
史二仁哈哈地笑了起来。我想起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外交官与农民打交道,永远也占不了上风。我问史二仁:“要上钱了不?”史二仁道:“你看看我现在的日子,电灯、电话、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还有养老工资……过去有甚?青春山开发的时候,我住的还是柳芭子房,炕上铺条破羊毛毡……这才几年?你看看我都住上二层小楼了,这移民房修得多好,梦都没有梦见过。”史二仁老伴不悦道:“你说得这么好,你也没少跟着人家瞎蹦啊。你少去市里找领导上访了?”史二仁道:“咱是农民,能朝公家多要俩就多要俩!我还嫌钱烫手哇?”史二仁告诉我,青春山开发时,为了征地款的事情,他没少和乡亲们跑到市里找领导。找不到人,就堵在市委、市**门口。后来,领导们来到了管委会,要见乡亲们,史二仁和村里的人就结伴去了。路上大家都嘴硬,发着狠说这次当官的不放下几百万元他就走不了,可大家心里都打鼓。传说中的领导们凶得很,发起火来就拍桌子。真的见了面,就感到眼前这几位领导和人们传说中的不太一样。</p>
我问史二仁:“咋不一样?”</p>
史二仁想想道:“我也说不上,不像人们说得那样凶巴巴。那天领导们说了很多,讲的是移民的好处……不能守着沙巴拉穷一辈子……有些,我也听得不大明白,但有一句话我记住了,他们反复说,他们也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向往城里人的生活……这话说到了人的软处,是人都有软处啊。”鄂尔多斯市委、市**就是要带领鄂尔多斯人民在亘古荒漠上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让更多的农牧民摆脱贫瘠的土地,成为文明富裕的城里人。</p>
青春山是鄂尔多斯人民打造“第四高地”的巅峰之作……青春山位于伊金霍洛旗的康巴什苏木,那是全市有名的穷地方。2003年6月,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决定将鄂尔多斯市的**文化中心从现在的东胜区迁移至康巴什,康巴什那时还是一片荒漠。</p>
“康巴什”是一句蒙古语,意即教书先生住过的地方。为了体现民族特色,市里决定将青春山开发区更名为康巴什新区。市委、市**的目标是,3年之内在荒漠中建设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这的确是让鄂尔多斯人民兴奋的事情,可人们在兴奋之余不由得有点担心:这梦是不是做得有点大了?几千年的鄂尔多斯才孕育出了有20多万人口的东胜城,而现在短短 5年要建一座容纳几十万人口的新城,这不是做白日梦,昏了头了?</p>
那时,鄂尔多斯的街谈巷议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坎货当了家——没法。“坎货”是当地骂人的一句粗话,是指蛮干不顾及后果的人。坎货所指,当然是指鄂尔多斯市的领导。</p>
据说当康巴什新区这张蓝图铺陈在人们的面前时,从高层到百姓都有质疑声。质疑不是坏事,是民主**的体现。高层的质疑我不晓得,因为他们的声音离我这个文人太远。百姓的质疑声时有耳闻,他们总是担心有人借工程贪墨。不论什么样的建设,百姓总是怀疑有人会乘机捞一笔。财富是百姓创造的,钱是纳税人出的,他们当然关心自己钱的花销。倒是出租车司机们认为早该建设康巴什新区了,因为逐渐膨胀的汽车把东胜区的街道挤成了粥。城市的拉大,对于出租车生意来说是件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