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后采风使中另一批人去负责追根溯源,研究某些谣谚的起源。</p>
曹操总能认出皇帝身边环绕的、却无法使用的帝炁,交谈间也能获悉很多事。</p>
皇帝们称呼帝镇为‘故乡’‘家中’,在外面也会谈论给里面添置什么。</p>
但这不是重点。</p>
比起帝镇内的困兽之斗,曹操更关注天下大势。</p>
虽然在宋朝时不免流俗,别人生气他也生气,但地府的大势同样也在他的关注之中。</p>
采风使看起来没有实权,实际上也没有实权,偏偏能吧各种细微的端倪发现出来,选择性的上报给阎君。</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div>
更名异姓在文坛中再创佳话,又与人习武练剑。</p>
曹操:“这些人想要占领城池,竟然不打点我?”一点**方面的敏感性都没有,居然不知道地府把权力分离,采风使负责盯紧各地舆论风气,而鬼差负责抓人。</p>
这批人就被人守株待兔收拾了。</p>
又过了些年,又有人在生前没能谋反,到了死后看地府宽泛慵懒,管束不严,有些蠢蠢欲动,事先做了周密的调查,得知有很多事都是采风使捅出去的。</p>
曹操:“盯着他们。大献殷勤,奉赠财宝,他以为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当年就有宦官想给我行贿,我五色大棍下留情了吗?</p>
盯了几年,周围也没有什么谣谚,主要是这些人也摸清了一点情况,就压着周围不许有民谣,只有干活时唱的歌。</p>
曹操正准备写封信派人送给阎君,小采风使:“使君,他们周遭没有谣谚,咱们盯了他们这几年,也没发现有多大端倪,您怎么知道他们要谋事?没有‘风’怎么好往上报?”</p>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采风的风就是这个。</p>
曹操:“迂腐。”</p>
就直接说了,我觉得某地要出问题,没有证据。</p>
阎君:哦。那个方向的云气的确有一点小问题,但不好确定方位——鬼魂的思想哪有绝对干净的,只要不干就不问罪,但只要想就会影响周围的炁。</p>
除了这种想要占山为王的小问题之外,还有很多单纯的歌谣,对某件事的推崇狂热、对某个人强烈的憎恶或热爱,这都是被关注的对象。</p>
当一个人的拥趸数以万计,登坛授课时应者如云时,他不论想要做什么,都很容易。有很多人愿意为他/她做事,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种人的拥趸甚至会遍布地府的鬼差以及各部门之中,提前获得很多内幕消息。</p>
别人觉得他的生活单调乏味,就年复一年的审查各地谣谚,但他自得其乐。</p>
拿着谣谚以及相关调查做推理非常有趣,遇到难以确定的事自己亲自去走一趟,尤其是在亲自递交谣谚,确定推理正确、当地的确有问题时,那感觉非常好。</p>
是行家里手,足以让其他人焦头烂额的这些事,堆在他眼前时,不仅能轻松应对,还有大量的时间投入自己的爱好之中。</p>
譬如说:逮王羲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