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道三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郭淐年长,钱龙锡让郭淐先发表评论。郭淐说了一大通先贤高论,最后的评语果然不出张原所料,依然偏向于沈榷一方,但措词较温和,认为西人良善博学者也可为大明效力,不必一律驱逐。</p>
钱龙锡观点与郭淐相近,也是一种折衷的态度,徐光启、李之藻以及龙华民那四位传教士明显有些失落,前两日的辩论分明是他们这一方占了上风,但这些评判的官员还是偏向沈榷,不免让他们感到沮丧——</p>
但张原对这个结果并未感到有多么意外,晚明保守势力极其强大,李自成都快攻到北京城了,朝廷官员还在为是否迁都南京争论不休,而现在是万历四十四年冬,奴尔哈赤尚未发布“七大恨”进攻大明、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的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一对同龄人还在陕西放羊,大明朝虽有天灾**,但在大多数臣民看来,这还是盛世,并没有多少危机感,盲目自大是普遍的心态,张原并不能凭一场辩论就能改变这种局面——</p>
而方从哲亲临国子监就是给翰林院、詹事府这些官员施加压力,因为方从哲早已表明是支持沈榷的,这些官员哪里会为了徐光启和张原而忤了首辅方从哲的心意,若不是徐光启、张原在辩论中占了上风,评判官员们的措词还不会这么温和,肯定完全倒向沈榷一方——</p>
方从哲瞥了徐光启、张原等人一眼,微微一笑,心道:“在朝中说话凭的是地位和实力,能善辩、巧舌如簧又有何用。”向皇太子朱常洛施礼道:“太子殿下,这场辩论至此为止吧,臣以为这种辩论除了扰乱人心之外,于国家政事毫无补益,以后万万不要再举行这种无谓的辩论了。”</p>
方从哲想三两语就把这次辩论的影响抹掉,要照常施行沈榷禁止天主教的主张,徐光启、张原诸人当然要力争,徐光启道:“前两日的辩论,于格物穷理、兴利除害皆有探讨,怎能说毫无补益。”</p>
皇太子朱常洛对讲官徐光启是颇为敬重的,问道:“那徐赞善通过这次辩论想要在朝政上有哪些革新?”</p>
徐光启道:“臣有三点建议:一,释放王丰肃等教士和教民,将南京教堂交还给耶稣会士;二,由礼部开设历局,参照西洋历重修历法;三,翰林院设译书局,由儒臣和西洋陪臣翻译西洋历算、地理、医药、农田、水利书籍,补我大明之缺。”</p>
方从哲道:“王丰肃、谢务禄煽惑教众、企图谋反,绝不能姑息,至于历法,西洋历法绝用不得,我大明岂无郭守敬那样的人才,钦天监自会吸纳懂历法的贤才修历,何须西洋人参与,翻译西洋书籍更属无谓,我大明农书有《齐民要术》、医书有《本草纲目》,比之海外偏远的西人书籍岂非更适用。”</p>
张原道:“《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距今一千多年,方阁老还认为适用于时下的大明?”</p>
方从哲冷冷道:“为何不适用,难道西洋的学问就适用吗?”</p>
张原道:“徐赞善正编纂《农政全书》,是针对我大明近年旱涝频繁而作的,参考了北魏《齐民要术》、元代的《农书》,去芜存菁,着重论述备荒救灾,当然也引用了《泰西水法》这类书籍,方阁老认为这种书有编纂的必要否?”</p>
张原问话的口气似乎很恭敬,但方从哲听得出其中的讥讽,一个六品修撰竟敢这么对他说话,是想在翰林院一直待着吗,说道:“编纂农书那是徐赞善的事,推行利农政令是朝廷的事,互不相干。”下之意是张原在万廷策里提到的徐光启《甘薯疏》休想推行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