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回锅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素雅文学www.suya.cc),接着再看更方便。
联络点是一家破旧的茶楼,茶楼老板看到潘正心,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们上楼。
楼上,还没有营业,几人正等待着他们。
潘正心介绍道:“这几位同志,因为身份需要保密,只能用代号代替真名,他是白鸽,他是老鹰,她是喜鹊,还有这位伯劳鸟。”
在潘正心介绍的同时,方文也在观察着这几位。
他的目光首先落在窗边那个削瘦的身影上,男人戴着金丝眼镜,苍白的手指正将报纸折成整齐的方块,动作优雅得如同在摆弄一件艺术品。他穿着深灰色西装,领口别着一枚银色的小胸针,上面雕刻着展翅欲飞的白鸽——与潘正心介绍的“白鸽”代号不谋而合,那双藏在镜片后的眼睛,看似温和,却透着敏锐的洞察力,仿佛能看穿每个人的心思。
角落里的“老鹰”完全是另一番模样。这个身材魁梧的男人倚着斑驳的砖墙,工装裤膝盖处打着补丁,露出的小臂上布满深浅不一的疤痕。他戴着一顶破旧的鸭舌帽,帽檐压得极低,几乎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一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他的双手粗糙且布满老茧,紧紧握着一个搪瓷缸,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给人一种随时准备战斗的压迫感。
“喜鹊”站在八仙桌旁,身着素色旗袍,盘起的发髻上别着一支简单的玉簪,温婉的外表下透着干练。她嘴角始终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像是邻家姐姐般亲切,但那双灵动的眼睛却在与众人打招呼时,不着痕迹地打量着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将情报人员的谨慎藏在温柔的表象之下。
最后那位被称作“伯劳鸟”的女性,因为和方文那架飞机同名,被方文特别关注。
她倚在楼梯口,黑色风衣下隐约露出长筒皮靴,染成栗色的卷发随意地扎成马尾,脸上带着不羁的笑容,叼着香烟的姿态带着几分江湖气。但当她眯起眼睛弹烟灰时,那一瞬间的冷冽眼神,暴露出她狠辣果决的行事风格,仿佛伯劳鸟捕食时的迅猛与无情。
看起来都有两把刷子。
而这时,潘正心也简单介绍了方文他们。
同样是代号,直接是数字,1-5,方文没打算透露自己的身份。
接下来,几人在一起针对除奸行动开会。
喜鹊开头,说明情况。
“月初的时候,陈工博、周狒海携汪响应鬼子首相声明的“艳电”飞往香港,在《南华日报》全文发表,“艳电”声称:响应日首相提出的三原则,公开了其叛国投敌的立场。此事引起了我们港岛爱国民众的激奋,几乎捣毁了位于荷里活道 49号的南华日报馆。我们也没想到他竟然还敢过来。”
“能确定他来香港了吗?有没有具体住址?”方文问道。
“接到命令后,我便在几处可疑的地方寻找,确实发现了一处疑似有重要人员入住的情况,但我没法看到里面住了什么人?”老鹰回道。
说完后,他看向白鸽,这几个人相互之间原本都不认识,完全是因为除奸行动而聚集在一起。
“接下来的情报,我来说。”白鸽面色凝重地说,“那处住宅戒备森严,周围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还有不少便衣特务在附近巡逻。我用我的关系去打听过,住在里面的人对外宣传是广州过来的富商,但据我所知,他并不会说粤语。为了能探查出那人的真实身份,我请伯劳鸟出手。”
伯劳鸟虽然是女人,却在性格和行为上更像男人。
她放下手中的烟卷,从大衣内袋中取出一张纸,展开:“那里戒备确实很严密,但我的人还是进去了,并获得了房间里重要人物的体貌特征。这张画,就是他的样子。”
方文连忙看去。
学会了易容术的他,对五官特征有很强辨识能力。
这张图上画的人,感觉不像大汉奸汪。
难道情报有误?
方文心思急转。
出声道:“关于汪前来香港与日本人密谈的情报,是从上海传来的,军统的渠道。如果情报属实,也会动手。你们有没有联系的特务?”
几人摇头。
伯劳鸟回道:“我知道军统的情报站在那里,好像最近那边也来了重要人物,就是不知道干嘛。难道也是来对付汪的?”
“能不能把军统情报站和目标的地址给我?”方文问道。
伯劳鸟看向伙伴,回道:“可以。”
她取出记事本,写好,撕下纸页递给方文。
“以后怎么联络你们?”方文又问道。
潘正心道:“我会跟随你们行动,专门负责联络各方。”
“好,那现在先去住的地方。”
谈话就此结束,白鸽,老鹰,喜鹊,伯劳4人下楼,分开离去。
随后,方文他们也跟着潘正心离开酒楼,前往2里外的住所。
那里虽然是民居,但与目标所在的住所,只隔两条街,是专门为行动选择的。
方文却没有跟着上去,而是与潘素怀交谈。
“我看这事要分开行动,不然做不好。这样吧,我一路,你一路,你们三和潘正心留在这边监视,我去军统情报站那边,尝试与他们建立联系,谈谈军统那边是什么情况。”
潘素怀来自延安,来之前了解过方文的情况,知道此人手眼通天,很有本事,并且上面也要求他尽量与方文合作,力求行动成功。
因此,他同意了方文的要求。
随即,方文带着龚修能离开。
走过一条街后,龚修能忍不住问道:“团长,我们现在要干嘛?去军统那边吗?”
方文微笑摇头:“不,先找个住的地方。”
“刚才不是有住的吗?”龚修能不解道。
“那里位置不行,我要找一个制高点,既可以暗中观察,又能成为狙击点。”
龚修能不由看向周围,指着一处高楼:“那里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