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文学 > 穿越小说 > 桀宋 > 章节目录 第449章 名言警句
    宋王偃的确不敢说自己的功绩盖过了三皇五帝。

    尧舜禹且不说,因为宋王偃在内心已经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盖过了他们,至于除了炎帝和黄帝之外的三皇五帝,宋王偃扪心自问,自己跟他们一比,还是略胜一筹的!

    华夏人常常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炎、黄二帝是他们民族的始祖。

    在历史上,炎、黄二帝的记载实在太多,有人认为他们是远古时期的帝王,有人认为他们是两个部落,也有人把他们当作神来看待。

    那么到底是人还是神?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

    习惯上人们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而炎、黄是列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二位。《国语·晋语》,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为氏族名还是父名,则众说不一。

    炎帝的事迹,书中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一般把炎帝与神农氏说成是一个人。

    过去将炎帝和黄帝,说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汉以后的皇帝那样远古时期的帝王。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国语》的说法有所不同,说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

    《史记集解》说黄帝号有熊氏,可能是以熊为图腾而得名。

    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

    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为什么称他为“黄”帝?

    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皋,其佐句芒,执规则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也就是说,黄帝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

    关于炎帝,人们认为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

    汉高诱注《淮南子》,说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号神农,南方火德之帝。或说炎帝是生活在姜子一带的部落首领。

    《世本·帝系篇》把炎帝和神农氏连到了一起,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一种传说认为最初炎帝做了华夏族的帝王,黄帝只是炎帝属下的诸侯。

    炎帝的事迹,古书中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一般常常把炎帝与神农氏说成是一个人,如《帝王世纪》即说“炎帝神农氏”,因此,像教民食五谷、创制耒耜等农业发明的功绩,也就自然归于炎帝身上了。

    据说炎帝一族传了八代,共五百三十年,“无制令而民从”,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传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时期,“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可是榆罔却不能阻止,而且后来榆罔也开始不断“侵凌诸侯”,于是,诸侯纷纷脱离榆罔,归顺于黄帝。

    黄帝修明政治,整顿兵力,鼓励生产,安抚百姓。

    经过一番准备,率领诸侯在阪泉(相传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山西运城)与炎帝榆罔交战,经过三次大战,终于打败了榆罔,黄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

    也有人说黄帝与炎帝本是兄弟,所以双方的部落联盟很快融合为一,后世称炎黄子孙即来源于此。

    之后,黄帝又经过一系列南征北讨,制服了不顺从的诸侯,天下复归于太平。

    黄帝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治理天下,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传说黄帝还创造发明了舟楫、杵臼、弓箭、房屋、门、棺椁、文字,为华夏文明的发展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有关黄帝神话传说的主要部分,莫过于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了。

    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黄帝“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图腾的部落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战争的规模显而易见。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则异常惨烈,“血流漂杵”。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术,即刻大雾弥漫,人马相对而人影莫辨。黄帝便令风后制造出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将蚩尤打败。

    随后,蚩尤又请来了风伯、雨师,一时间,风雨大作,急风暴雨把黄帝的人马搅得人仰马翻。黄帝又请来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挥大军以雷霆闪电之势,冲乱了蚩尤部下的阵形,乘胜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杀掉,将其头颅埋在涿鹿。

    炎帝、黄帝作为功绩卓着的贤明帝王,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炎帝、黄帝死后,黄帝的一些后代子孙如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等,又先后做了帝王,他们不忘炎帝、黄帝对于华夏文明的开创之功,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率领臣民依时节祭祀、供奉。

    这样,炎帝和黄帝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了。

    后来,由华夏族发展而成的汉族、中华民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一直尊奉炎帝、黄帝为始祖,于是也就自称为“炎黄子孙”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一日宋王偃在外面微服私访,听见了书院里的这阵阵的读书声,不由得站在那里发怔。

    不错不错,就是这个味道!小小年纪读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干嘛?

    “邹衍,各地的书院都修建完毕了吗?”

    邹衍闻言,垂手道:“回大王,还有一些诸如吴郡、会稽郡的偏远地方还在修建当中,不过国家已经暂时征用了原来的私塾,想必是不会耽误学子们的上课的时间的。”

    “嗯。”宋王偃微微颔首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尤其是学子们的时间更为可贵!若是他们少壮不努力,岂不老大徒伤悲乎?”

    听到这话,邹衍不由得敬若神明地跪下来说道:“大王!您真的是出口成章啊!臣暂且记下了!”

    随后邹衍又忙不迭地向不远处的私塾先生借了狼毫和纸张,开始记录下宋王偃刚刚所说的经典的句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王,依臣看,这完全可以张贴在每个书院的过道上,和每个班级的教室里,作为名言警句使学子们日夜聆听大王的教诲,不时地对您歌功颂德!”

    “……”

    溜须拍马到这种地步,亦是奇葩。不过这样高调的做事,宋王偃表示:寡人喜欢!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