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文学 > 其他小说 > 永不下车 > 第五六〇章 信号
    “意识究竟是什么”,在探寻将其永远维系的手段之前,必须对这一点有明晰的认识。

    认识自身,大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过在这方面,直到旧时代毁灭的西历1489年,普通民众乃至部分科技工作者,仍未抓住意识的本质。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其实,早已有定论,只不过这一定论并未广为人知。

    与之相对照的,则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并逐渐展现出强大实力之后,一般民众乃至科学工作者,很快将其视为可能会具有“智慧”的新事物,并,自然而然的将计算机与人脑进行对比,甚而将两者混为一谈。

    典型的例子,旧时代的科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所谓“人工智能”,与涉及人类电子化、数据化、意识上传等等描述。

    在这些描述中,人脑,被视为一台由生物材料构成的模拟式(Analogue)计算机,而人类的意识活动,就是这台计算机中的数据,经由这种简单粗暴的对应关系,再考虑到人类创造的计算机系统,很容易复制,数据也可以拷贝,就衍生出无数荒诞不经的念头。

    譬如说,既然将人脑视为一台计算机,而计算机的软、硬件,又分明是可以复制的东西。

    那么人类的头脑、乃至意识,也应该可以被复制。

    在此基础上,既然人类的头脑可以被复制(上文如此),身体的衰老、凋亡,便不足为虑,人类大可以用复制的方式延续生命,进而,一代代的复制下去,用这种方式去碰触“永不下车”的神迹。

    更有甚者,传统科幻作品里,还出现过更生搬硬套的叙述:

    认为人脑的神经元,便相当于计算机中的晶体管,故,推测一百四十亿晶体管的集成电路,便足以承载人的意识。

    这种叙述,年代比较久远,若干年后被IT领域的技术进步所否定。

    西历1480年代,人类设计制造的VLSI集成电路,片上晶体管数量已越过百亿大关,然而这样的芯片,莫说“承载意识”,充其量不过能进行些数值计算、或者图形加速,完成人类交付的简单枯燥工作,仅此而已。

    对这一作品印象深刻,现在想起,方然并无意对其大加贬损。

    毕竟评价作品,必须结合其写作时的年代,对作者的知识广度、深度,也不应过分苛求。

    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系列关于“意识数字化”、“意识迁移”、“意识复制”,乃至于借助这一设想追寻长生、永生的作品,更让他觉得尴尬。

    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显而易见,并未认真思考过“意识是什么”,也没有切实考察过人脑的运行机理。

    憧憬永生,继而如饥似渴的学习一切相关知识,今天的方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NEP大区的科研人员,想必也是如此,至少,774研发机构的专家、学者们,都能准确回答“何为意识”的尖锐问题。

    涉及到人类的意识活动,在现代文明中,一切很难不与电子计算机扯上联系。

    原因,不言自明,回首漫长的人类历史,直到最近百年来,人类才藉由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创造出计算机这一新生事物,继而从其身上,窥见一丝“智慧”的蛛丝马迹。

    智慧,始终被人类所垄断的特质,如今,隐约有出现于计算机系统中的迹象,这一发现前所未有,很自然的,人类会出于探寻意识活动的动机,出于“认识你自己”的强烈愿望,而将自身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尝试获得些许启示。

    那么人脑、人的意识,与计算机、计算机的运行,究竟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度。

    方然的回答是“Yes”,但,也只是相似而已。

    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将人脑,视为一台极复杂的模拟式计算机,进而,将人的记忆视为这台计算机中的存储数据,这些类比,并没有原则上的错误。

    但更进一步,人类的意识活动,又相近于计算机系统的什么呢。

    对这一至关重要的命题判断错误,继而,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是诸多科幻作品、甚至科学研究误入歧途的根本原因。

    方然很关心这一命题,自然,是因为其关乎于永生。

    永生,并非身体的不朽,而是自我意识的永续维持,这一点,及追寻无限长生命之人的起码认识。

    倘若对这一点认识不清,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譬如,误以为人的记忆便是自身之全部,甚至便是“意识”本身,继而考虑其与计算机数据的相似性,认为迁移、复制记忆本身,便能永生,或者“死而复生”。

    这一错误认识,不用说,主要源于“人与计算机的简单粗暴之类比”。

    计算机,一套计算机系统,无非是硬件与软件的综合:

    前者是实实在在、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单元、构件、模块,后者,则是硬件中负责存储与运行的部分,呈现出的特定状态。

    考虑最简单的情形,用电容的储电放空状态,代表逻辑上的10,这正是动态存储器的工作方式,其中,具有客观物质属性、实实在在的电容(与晶体三极管),是硬件,而电容上的电荷之有无,则是代表1bit二进制数的软件。

    除硬件与软件外,在人眼中,计算机什么也没有,只是这两者的一种综合体。

    而人脑,在很多人看来,又与计算机并无根本性的区别。

    既然计算机是硬件与软件的综合,而软件,又无非是硬件呈现的状态,再考虑到计算机系统,从硬件、到软件都可以成批制造、复制,两台配置与预装OS完全一致的计算机,彼此间,并没有任何区别,这就给很多人提供了遐想、乃至妄想的巨大空间。

    计算机可以成批制造,软件、也即数据,又可以方便的读取、写入。

    那么以此类推,人的大脑、意识,是否也可以如计算机硬件、软件那样,前者可以量产、彼此间功能并无区别,而后者,则可以设法读取、写入,是否能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人类意识的“迁移”、“复制”呢。